本周末才在内地市场正式上映的《沙丘》,似乎注定要成为一部口碑与火力兼备的电影。
全球首映后,被誉为科幻巨作,影评人期待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成为下一个库布里克很多网友可能不知道库布里克是谁。简而言之,这是好莱坞独特的电影天才
影片在中和美,两大市场上映前,全球票房轻松突破1亿美元,烂番茄在国外的口碑新鲜度为89%,豆瓣提前7.9分!同一部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 豆瓣评分也是7.9。《长津湖》是7.6分。
无论怎么看,这部由甜茶主演、耗资1.65亿美元(约合11亿元人民币)的好莱坞经典科幻文学改编的巨作,正在朝着科幻巨作的方向迈进,但却明显被国内普通观众打败。
不管这些给予电影差评的观众是怎么看到影片的,通过点映,海外观影还是别的方式,结果就是很多观众给出了和豆瓣网友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星差评。
美一直是多元化的。当然,人们有权利对《沙丘》的硬科幻题材和复杂情节不感兴趣甚至反感。
但是为什么一部还没有上映的电影就已经在中?产生了不同的评论,这是科幻的失败还是美?的不同,这是不是又一部在中市场遭遇票房滑铁卢的好莱坞科幻大片?
先说《沙丘》。这部电影改编自1965年的弗兰克赫伯特同名小说,一共出版了六本书。最经典最有名的是第一部。该书当年获得星云奖,次年获得雨果奖。也影响了后来的《星球大战》、《星际迷航》、《权力的游戏》等作品。简而言之,这是一个超级大的IP。
《沙丘》的故事主要发生在遥远的未来。一个叫厄拉科斯,的沙丘星球除了一望无际的沙漠,还富含一种令整个宇宙为之疯狂的香料资源。小说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谁掌控了香料,谁就掌握了宇宙。
本来沙丘星球是在这部电影的主角哈克南家族手里的,但是皇帝想做点什么,故意让另一个大家族,厄崔迪家族,掌管沙丘星球的香料开采权,然后坐以待毙,带走哈克南家族,一个心腹大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电影人都试图将这个宏大的传奇搬上银幕,但著名导演大卫林奇1984年拍摄的《沙丘》票房惨败,林奇本人也对这部作品并不满意。
后来,伟大的导演利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也试图改编这本书,但多年来,他在前期制作成本上花费了数百万美元,而这部电影连个影子都没有。原因是把《沙丘》小说按成电影太难了。电影界认为,把复杂的世界观拍成通俗易懂的科幻故事是不可能的。
这位近年来好莱坞科幻领域的头号新人是原著《沙丘》的铁杆粉丝。拍摄完《沙丘》后,华纳不仅给了他1.65亿美元的预算,还给了他一个梦幻般的全明星阵容。“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饰演男主保罗,“天启”奥斯卡伊萨克饰演雷托,公爵李贝卡弗格森, 中,的女间谍饰演杰西卡,夫人
影片沿袭了太空歌剧的宿命论传统,融合了各种视觉奇观,加上高超的剪辑和汉斯季默的音乐,编织出一个沉浸式的史诗世界。
影片的高口碑肯定不是瞎掰的,这确实是一部科幻迷看了会由衷觉得“电影能被发明出来真是太好了”的作品。
还有人会觉得维伦纽瓦开启了本世纪第三个十年最震撼的科幻系列,这就是影片科幻神作说法的来由。
为什么呢,这里不探讨正版伦理的问题,而是只要在手机甚至电脑上看盗版,不管多高清的画质,基本一定会睡着。
因为电影不单是为大银幕拍的,甚至是为IMAX专门打造的,你看盗版,等于自动把电影最美的部分过滤掉了,还骂电影催眠,那肯定是是不公道的,导演没想让你在手机上看啊。
好,那我看正版,是不是就一定能感受到科幻神作了呢?也不一定,因为还有第二点:
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宣传文案写的,“带来了一次超凡的视听盛宴,营造出一种极具沉浸感的视听体验。”
作为一部科幻大片,影片90%以上的场景,都是靠实景拍摄,尤其是沙漠部分。导演维伦纽瓦从头到尾都想跟观众来真的,给的都是硬货,就是要带观众从光、风、沙尘这些大自然的启迪来切实感受沙丘世界。
电影拍得确实很美,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了延续,概念设计、视听语言,包括演员的表演风格都是统一的,呈现出一种恢弘、苍凉、大气的美感。
无论神秘厄拉科斯的无边沙海、哈克南星球、黄金流沙、沙虫漩涡,还是精致的室内空间,再到各种未来造物,奇观不绝。尤其是沙丘星球真正主人沙虫的出场,耗时一年打造的沙虫特效,在大银幕上看绝对是实打实的视听奇观。
所以对于喜欢这一口的观众来说,影片的艺术风格和摄影剪辑堪称神级,独属于沙丘世界的氛围营造独一无二,服化道究极用心,史诗气势磅礴,节奏张弛有度,让人沉浸深陷在导演和原作共同构建的科幻氛围里,而且主演甜茶和他的每一次梦境和浮现的预言都美到窒息。
甜茶饰演的保罗,略显稚嫩的脸蛋却有着深沉阴郁的眼神,前半段的脆弱纤细感和后段的转变都拿捏到位,原著党可以满意。
巴蒂斯塔饰演的拉班也很惊喜,从他的第一场戏第一句台词,观众就会忘掉《银河护卫队》了。
咱们张震的岳医生,也不是过场角色,而是有着完整角色弧光的本片头号叛徒,最后也是全片命运最悲催的角色,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叛徒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点:电影有很好的技术,很好的画面效果,优秀的配乐,但从通俗意义上讲,它确实不够好看。
沙丘原著的世界观非常庞大,人物角色众多,还有存在于不同星球上的形形独特的生态系统,而且涉及到政治、宗教、生态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所以被称为“科幻圣经”,但没看过原著的话,故事中家族的名字,角色的名字,甚至星球的名字实在是太难记了。
但宫斗你懂的,哪怕是《权力的游戏》在国内宫斗剧里也只算初级入门水平,这几大家族斗得你死我活,一家要把另一家灭门的故事,对于国内观众太小儿科了。
等到故事开始讲述少主的成长,男主就开始各种做梦,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尤其是在电脑和手机前看盗版的朋友,基本都倒在了这些戏份里。
最终,这让《沙丘》处于尴尬境地,因为就算是原著铁粉其实也很难概括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说是「一个史诗般的家庭故事」?好像又什么也没说。
神神叨叨的人物,一点都不燃的情节,把科幻片拍成文艺片的手法,对于喜欢的观众来说,影片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但以好莱坞的标准来判断,影片就是完全不及格。
归根到底,维伦纽瓦的个人风格和美学铸就了影片内核,好莱坞工业体系反倒成了影片的包装盒。
他打造下的影片,风格偏向古典太空歌剧,喜欢这种风格就觉得浑厚大气壮观史诗,不喜欢这种风格就会觉得故弄玄虚高深晦涩。
原著小说之所以难改,也是因为小说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世界构建——恰恰阻碍了它被搬上大银幕。
到了维伦纽瓦这里,他2016年的《降临》和2017年的《银翼杀手2049》,就是在外媒口碑爆棚,一进入中国市场票房水土不服的好莱坞科幻片代表作,一个高逼格的科幻片导演,遇上普通人看不懂的科幻圣经《沙丘》,结果可想而知。
《指环王》原著已经比《沙丘》通俗好看很多,但之前《指环王》重映,观众还吐槽“一个破戒指送了三个小时”,其实这破戒指送了9个小时。
习惯看短视频三秒没看到重点就切换的新一代观众,连《指环王》都忍不了,怎么可能忍得了《沙丘》。
有好评说,“在各种廉价爆米花电影充斥主流商业片的今天,还能看到这么一部如此古典叙事且代表着好莱坞最高制作水准的巨作,简直就如同目睹恐龙再次横行于地球” 。
维伦纽瓦浓重的艺术电影特质决定了这是一部情绪带领叙事、迥异于一般科幻大片的作品。但普通观众看好莱坞科幻片就是寻找感官刺激的,而本片155分钟里基本没有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高潮戏,如果你看完觉得影片不好哭,不好笑,不热血,没有剧烈冲突更没有反转等“爽点”就对了,导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所以影片注定被吐槽“看不懂剧情”,“没有结局”,重点是:不够爽。但这本就是一部针对科幻死粉拍摄的探讨科幻玄学的暗黑童话。
带着抱怨情绪观看的观众也根本体会不了影片的世界观,甚至整部电影看完了还会问:有巨大的宇宙飞船,疯狂的炮舰火力,还靠冷兵器肉搏?
但影片其实早就交代了,在万年后的未来,人类为了避免家族之间的核报复,发明了一种叫做屏蔽场的技术,可以挡住任何高速武器的攻击,尤其是子弹。于是人类发展出用近身冷兵器格斗的方式,说到底,再高级的科技也无法阻挡人类的战争本性,该打的仗怎么都要打,高科技不让用,那就拿刀互砍好了。
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很容易理解,没读过的就会在昏昏沉沉的睡梦中吐槽。怎么办呢?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看的审美眼光去看《沙丘》,看到的当然只有一部催眠烂片。
有一说一,影片画面好看,但故事不好理解,内核很宏大,但极其费脑。它注定不能取悦大多数热爱的中国观众,即使影片在海外的票房还不错。
客观来说《沙丘》是一部格局很大野心很大的水准之作,有不错的美学质感,对于看多了粗制滥造科幻作品的观众来说,也算是“洗洗眼”。
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它唯一的问题是生不逢时,国人现阶段还没到集体围观这种把商业、文艺还有文学凝聚在一起的科幻电影,通俗易懂的漫威大片才是好莱坞科幻片在内地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很可能意味着,《沙丘》即使不出现盗版事件,在中国市场的票房也不会比导演的前作《银翼杀手》和《降临》更好。
因为这是用心感受,甚至要投入去体验这个陌生的沙丘世界,才得get到的作品。而许多观众之所以去电影院,就是想要享受两个小时不用动脑子的时光。
现在的情况是,很可能它也无法撼动《长津湖》的票房优势,并在上映后遭遇评论更凶猛的暴风骤雨,那些在影院睡得不够舒服的观众,很可能会以报复性评分来回报这场不够爽的观影体验。
《沙丘》是一部真正为银幕而生的电影,也许是这个时代不可错过的科幻新经典,但它不属于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盛宴再精彩,也是别人的。
有网友引用外媒的肯定:“当下看《沙丘》,就像身处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可是中国观众1968年不会看《2001太空漫游》,现在也很难为《沙丘》着迷。
这就像一场爱情,不是观众的错,也不是《沙丘》不够好,咱们只是有缘无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