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成立时,为了让新中国强大起来,一批留学英美的优秀科学家毅然决然回到这个贫穷落后的祖国,穷尽自己的一生铸造属于祖国的“利剑”。

这其中除了中国人,还有一个被称为“前苏联航母之父”的瓦列里·巴比奇,他曾拒绝了美国的邀请,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让国人敬佩的瓦列里·巴比奇和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不解之缘吧!

瓦列里·巴比奇在1941年1月27日出生在前苏联的一个记者家庭中,他的全名叫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巴比奇。

他在9岁的时候,跟着父母一起来到了现在弥漫着硝烟的乌克兰,在前苏联解体之前他们一直都生活在乌克兰。

由于瓦列里·巴比奇从小就对船舶的设计和建造十分感兴趣,而且乌克兰是前苏联重要的军用器械生产的基地,瓦列里·巴比奇在乌克兰能够更方便地去学习先进的技术。

14岁的瓦列里·巴比奇考上了造船工程学院的中专,开始专门去学习造船技术,也算是进入了自己所喜爱的行业。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在海边的造船厂是当时整个苏联的唯一一个航母的建造基地,这也就意味他将有可能接触到整个苏联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母建造的技术。

进入船厂工作的瓦列里·巴比奇将自己的十二万分精力都放在船厂的工作上,使得他不仅在船厂的工作也算是十分顺利,而且还有时间钻研专业技术,他的努力被“船厂”的领导看在眼里。

仅用了十年,瓦列里·巴比奇从学员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重要官员,他不仅参与了苏联核潜艇的制造的全过程,还担任了航母装备的设计师、设计局主任、对外经济局主任等重要的职位。

瓦列里·巴比奇将自己一生中最辉煌、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他所钟爱的航母事业,他的前半生都在航母制造基地度过。

经他手制造的航母有基辅号、新罗西斯克号、巴库号、第比利斯号(现在的库舰)、瓦良格号和乌里扬夫斯克号等。

苏联的航母几乎都是经他手制造而成,使得苏联拥有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重要武器,这些航母的建造让瓦列里·巴比奇有了另外一个名字“航母之父”。

1980年代中期,瓦列里·巴比奇怎么也无法想到,自己用尽毕生的心血打造的瓦良格号会葬送在政府的手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苏联为了建造瓦良格号召集了800多名航母建造方面的专家,耗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建造库兹涅佐夫级二号舰瓦良格号航母。

这艘航母的建造之初,预先选择最先进的滑跃式起飞甲板和弹射装置,众人不眠不休、日夜奋战在建造航母的前线年底,瓦良格号航母建造工作算是完成了一半,就在专家们期待着这艘航母问世的时候,苏联宣布解体。

苏联的解体,无疑给航母的建造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苏联的解体也就意味着航母的建造一个毁灭性的冲击。

此时不仅担任设计师的巴比奇的工作结束了,那个造船厂的25000多名员工都面临着失业的窘况。

手握如此多的武器的乌克兰,自然对武器的需要求量急剧下降,这就导致当时众多的军工专家,一时之间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处。

为了维持生存,只能选择去开出租车,瓦列里·巴比奇在“闲暇”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虽然靠写船舶设计类的书维持生活,但是依然坚持研究航母的技术,并且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重大发现。

就在瓦列里·巴比奇感叹自己再也没有用武之地时,东方的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邀请他一起建设这个东方大国。

1998年爱国商人徐增平花费了两千万美元,同乌克兰签署了航母购买协议,就这样瓦良格号被这个爱国商人购买,将航母建造的有关技术和瓦良格号一并捐赠给国家。

航母成功抵达大连港后,国人欢欣鼓舞,此时不只有中国人关注瓦良格号,他的“父亲”瓦列里·巴比奇也关注这个孩子的命运。

我国实在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在1993年开始向海内外引进人才,引进的主要对象是当时前苏联的军工专家,尤其是航母和核潜艇建造方面的人才。

而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是他看在眼里的,来到中国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的瓦列里·巴比奇,不仅再一次激起了瓦列里·巴比奇的斗志,也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和航母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服役,结束了中国没有航母的时代,2014年,山东科学院特聘瓦列里·巴比奇为专家,2017年,中国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下水。

当我们在回首过去的时候会发现,原来中国的强大不仅有中国人自己的努力,而有许多可爱的外国人,愿意让这个可爱的国家强大,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个外国人都能为了中国如此,那我们生而为中国人,就更应该为了这个可爱且值得爱的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乌克兰43独立炮兵旅在索莱达尔地区使用PzH-2000发射SMArt末敏弹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